六经注我是谁提出(六经注我)
很多人对六经注我是谁提出,六经注我不是很了解那具体是什么情况呢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吧!
1、六经注我,汉语成语,拼音是liù jīng zhù wǒ,意思是自己明白客观的道理,借前人的理解阐发自己的思想。
2、出自《语录》。
3、陆九渊鲜明地提出了“六经注我,我注六经”的观点。
4、意思是,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,甚至于没有了解古人的意思,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,那就是“我注六经”;自己明白客观的道理,借前人的理解阐发自己的思想,就是“六经注我”。
5、扩展资料出处:宋·陆九渊《语录》:“或问先生:何不著书?对曰:六经注我!我注六经!”注:解释;我:自己的观点。
6、“我注六经”就是阅读者去尽量理解六经的本义,根据其他典籍提供的知识来注经书,力求追寻经书的原始意义;而“六经注我”却是阅读者利用六经的话,来解释自己的思想,哪怕是故意误读。
7、是指阅读者用经书里的思想、智慧,来诠释自己的生命。
8、所以“六经注我”,可以理解为在“我注六经”的基础上,做更深入的研究,融会其他领域的知识,打通经文与经文之间的思想壁垒与价值壁垒,对原有的经文加以引申、发挥,提出建设性的学术观点,建立新的思想体系。
9、既六经为我所用。
10、“六经注我”出自宋理学家陆九渊语。
11、意谓其思想皆出自“六经”,可以与圣人之言互相发明。
12、《陆象山语录》卷上:“学苟知本,六经皆我注脚。
13、”《宋史·陆九渊传》:“或劝九渊著书,曰:‘六经注我,我注六经。
14、’”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提出\"六经注我\",这是一种钻研儒家经书的治学主张和方法。
15、2、陆九渊治学主张\"立大\"、\"知本\"和\"发明本心\"。
16、提出\"心即理\"的命题。
17、\"理乃天下之公理,心乃天下之公心\"(《陆九渊集》卷十五)。
18、他指出:\"心只是-个心、某之心,吾友之心,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,下而千百载复有-圣贤,其心亦只如此。
19、\"(同上书卷三十五)只不过,\"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\"(同上书卷一),因而,陆九渊认为\"学苟知本,六经皆我注脚\"(同上书卷三十四)。
20、就是说,人的本心合于天理,一个人只要能够自己发明本心,那么就与往昔圣贤等同了。
21、因为往昔圣贤也不过是能够发明本心、合于天理罢了。
22、其间的差别只不过是时间上的先后,六经也不过只是作为帮助印证自己发明了本心的文献资料而已。
23、 陆九渊的弟子杨简在祭文中明白地解释了\"六经注我\"的含义:\"《书》者,先生之政事;《诗》者,先生之咏歌;《礼》者,先生之节文;《春秋》,先生之是非;《易》,先生之变易。
24、\"(同上书卷三十六)陆九渊这种\"六经皆我注脚\"的治经方法被后来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继承和发扬,提出了\"经学即心学\"的观点,明确指出:\"六经者非他,吾心之常道也\"(《阳明全书》卷七)。
25、并且,更加详尽生动地解释了\"六经注我\"的内涵:\"《易》也者,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;《书》也者,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;《诗》也者,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;《礼》也者,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;《乐》也者,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;《春秋》也者,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。
26、\" 总之,陆王这种\"六经注我\"的治经主张和方法,不但与同时的程朱理学不同,而且,更迥异于汉儒重训诂和辨名物的\"我注六经\"的治经方法,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。
27、但这种方法后期流于空疏和狂妄,成为空谈心性、不用读经的借口,从而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。
28、六经注我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提出\"六经注我\",这是一种钻研儒家经书的治学主张和方法。
29、陆九渊治学主张\"立大\"、\"知本\"和\"发明本心\"。
30、提出\"心即理\"的命题。
31、\"理乃天下之公理,心乃天下之公心\"(《陆九渊集》卷十五)。
32、他指出:\"心只是-个心、某之心,吾友之心,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,下而千百载复有-圣贤,其心亦只如此。
33、\"(同上书卷三十五)只不过,\"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\"(同上书卷一),因而,陆九渊认为\"学苟知本,六经皆我注脚\"(同上书卷三十四)。
34、就是说,人的本心合于天理,一个人只要能够自己发明本心,那么就与往昔圣贤等同了。
35、因为往昔圣贤也不过是能够发明本心、合于天理罢了。
36、其间的差别只不过是时间上的先后,六经也不过只是作为帮助印证自己发明了本心的文献资料而已。
37、陆九渊的弟子杨简在祭文中明白地解释了\"六经注我\"的含义:\"《书》者,先生之政事;《诗》者,先生之咏歌;《礼》者,先生之节文;《春秋》,先生之是非;《易》,先生之变易。
38、\"(同上书卷三十六)陆九渊这种\"六经皆我注脚\"的治经方法被后来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继承和发扬,提出了\"经学即心学\"的观点,明确指出:\"六经者非他,吾心之常道也\"(《阳明全书》卷七)。
39、并且,更加详尽生动地解释了\"六经注我\"的内涵:\"《易》也者,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;《书》也者,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;《诗》也者,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;《礼》也者,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;《乐》也者,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;《春秋》也者,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。
40、\"总之,陆王这种\"六经注我\"的治经主张和方法,不但与同时的程朱理学不同,而且,更迥异于汉儒重训诂和辨名物的\"我注六经\"的治经方法,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。
41、但这种方法后期流于空疏和狂妄,成为空谈心性、不用读经的借口,从而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。
42、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提出\"六经注我\",这是一种钻研儒家经书的治学主张和方法。
43、陆九渊治学主张\"立大\"、\"知本\"和\"发明本心\"。
44、提出\"心即理\"的命题。
45、\"理乃天下之公理,心乃天下之公心\"(《陆九渊集》卷十五)。
46、他指出:\"心只是-个心、某之心,吾友之心,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,下而千百载复有-圣贤,其心亦只如此。
47、\"(同上书卷三十五)只不过,\"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\"(同上书卷一),因而,陆九渊认为\"学苟知本,六经皆我注脚\"(同上书卷三十四)。
48、就是说,人的本心合于天理,一个人只要能够自己发明本心,那么就与往昔圣贤等同了。
49、因为往昔圣贤也不过是能够发明本心、合于天理罢了。
50、其间的差别只不过是时间上的先后,六经也不过只是作为帮助印证自己发明了本心的文献资料而已。
51、陆九渊的弟子杨简在祭文中明白地解释了\"六经注我\"的含义:\"《书》者,先生之政事;《诗》者,先生之咏歌;《礼》者,先生之节文;《春秋》,先生之是非;《易》,先生之变易。
52、\"(同上书卷三十六)陆九渊这种\"六经皆我注脚\"的治经方法被后来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继承和发扬,提出了\"经学即心学\"的观点,明确指出:\"六经者非他,吾心之常道也\"(《阳明全书》卷七)。
53、并且,更加详尽生动地解释了\"六经注我\"的内涵:\"《易》也者,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;《书》也者,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;《诗》也者,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;《礼》也者,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;《乐》也者,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;《春秋》也者,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。
54、\"总之,陆王这种\"六经注我\"的治经主张和方法,不但与同时的程朱理学不同,而且,更迥异于汉儒重训诂和辨名物的\"我注六经\"的治经方法,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。
55、但这种方法后期流于空疏和狂妄,成为空谈心性、不用读经的借口,从而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。
56、我指自己的观点。
57、“我注六经”就是阅读者去尽量理解六经的本义,根据其他典籍提供的知识来注经书,力求追寻经书的原始意义;而“六经注我”却是阅读者利用六经的话,来解释自己的思想,哪怕是故意误读。
58、是指阅读者用经书里的思想、智慧,来诠释自己的生命。
本文【六经注我是谁提出(六经注我)】到此讲解完毕了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